第十一届中国城镇水务大会精彩回顾

新闻&动态

        2016年12月8日,由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及广州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第十一届中国城镇水务发展国际研讨会与新技术设备博览会”在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隆重开幕。下面为大家带来的精彩回顾以及小编对本次“供水管网运行与漏损控制”讨论会的一些个人见解。
 

1展位篇

图一 全国各地水司莅临展位交流指导

 

 

图二 对日本富士产品报以浓厚的兴趣

 

图三 热切的参观者“围堵”了我司工作人员

 

图四 PL-960 技术特点讲解中

图五 客户认真聆听富士第四代听音杆的拾音能力

 
 
技术篇

 

        在自家展位“门庭若市”的情况下,小编专门挤出时间参加了“供水管网运行与漏损控制”技术研讨会,现场聆听了国内漏损控制方面的一些最新发展和专家们的深刻见解。


图六 研讨会现场

 


图七 漏损控制上的三种主要技术手段

 

        个人点评:漏点定位、分区计量、压力调控这三种技术对于水司就漏损进行全方位、系统性控制时是缺一不可的。不论是70年代日本提出的“区域装表法”还是80年代英国推出的“DMA”分区计量,这两种理念和目标几乎近似的漏损管理手段基本同期进入到中国水行业中(事实上“区域装表法”最先出现在第一版漏水探测规程中),但在之后很长的一段日子里并没有得到广泛且有效的应用,为什么?原因之一就是早期我国的基础建设还处于比较落后的阶段,不论是水表的普及度还是管网的铺设成熟度都无法满足以上两种漏损控制方法的基本条件。从2000年后开始,DMA概念重新火热起来,直至这次展会不论是外行和内行都在热炒的“智慧水务”。姑且不谈我们是否真的明白什么是“智慧水务”,但至少能够体现出来祖国在城镇化覆盖方面的显著成效以及管网基建的提高。但小编还是想告诉各位同行们,咱们指标还得治本,打胜仗还得靠步兵,想要实实在在的降低漏损,还得找到“漏点”,即便分区计量和调压做到极致,你管子的破口还在那里。因此,“血”流的少和不“流血”完全不是一个概念。

 


图八 漏损率的横向 vs. 纵向对比

 

        个人点评:这张PPT告诉大家:不一定高漏损的城市真的就漏的最多,大家要考虑该城市的整体管网长度、人口密度以及供水量等要素,不可盲目的进行城市间的对比。

 


图九 漏损的基本概念

 

        个人点评:本次技术研讨会上着重提及了对“漏损”术语的厘清。漏损=漏失漏水量(管道破洞产生的漏水,物理漏失)+ 计量损失水量(表观漏失)+其他损失水量(表观漏失)。

 

图十 修改后的中国水平衡表

 

        个人点评:将“表观漏损”、“商业漏损”这类模糊的形容词直接去掉。中国将物理漏损进一步细化成:明漏+暗漏+背景漏+水箱、水池溢流,和国际水协的物理漏损并无差别。同时,小编建议将“背景漏”这类模糊的术语也重新定义,一般同行如没有阅读过IWA的书籍很难明白“背景”二字从何而来。将“表观漏损”拆分成“计量漏(计量误差)+其他(未注册表+盗水等),这部分内容的更改应参考了一部分世界银行以及FARLEY出版的NRW降损系列。

 


图十一 漏量计算公式

 

        个人点评:比之前的漏量公式更加复杂,加入了修正系数。

 
 
 
 

 

总结

        明年开始新的漏损评定标准将会正式推出,相比于旧版,小编认为新标准会更多的将目光和精力放在如何整体管理水司的”漏损“、如何评定水司的综合供水效率,而非单纯着重于降低单位管长的漏失率。这对于行业整体来说确实是一个思维模式上的进步,但同时更加严苛的新漏损标准不论是对地级还是县镇级水司在漏损控制上都将带来更大的压力。在其他损失水量无法准确计算,而计量损失很难收到成效的情况下, 如何管道上的减少明漏、暗漏甚至背景漏仍然会是水司的重中之重。

2019年7月12日 18:11
浏览量:0